站内搜索:
你现的位置是:首页 > 文娱舆情 > 正文
推荐阅读
甘肃省将用三年全力整治公路路域...

(记者严存义)近日,省交通运输厅印发《甘肃省公路路域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从今年7月份开始,开展为期三年的路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到2020年实现公路沿线视野内无垃

更多舆情研判
建设特色小镇 58.8%受访者...

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276个特色小镇上榜。近几年,特色小镇在不断地成长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上周,中国青年报社

落下闳对24节气的贡献

日期: 2017-12-26 17:53:29    作者: 查有梁   编辑:林吉   
分享到: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0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法定机关,由最高权力机关缔约国大会选出的24个缔约国组成,任期四年;缔约国大会每两年对半数委员国进行一次换届选举。委员会每年举行一届常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操作指南”规定的列入标准。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即“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中国人自从有文字“甲骨文”开始,就有了对有关“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中的一些知识的零星记载和认识。在古代先秦的历法中,就已经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些节气。直到公元前150年左右,才有了“二十四节气”系统而完整的记载。

   有学者提出:“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提出,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卷三《天文》。《淮南子》以天体运行规律作为依据,第一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汉书•淮南王传》记载:“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祕之。”淮南王刘安和门客研制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收在《淮南子•天文训》之中,在汉武帝即位第三年,献给了朝廷,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喜爱。那么,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完成和发布,至今已有2155年。[1] 这个看法可以再反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16岁时登基。汉武帝即位第三年,得到了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年)献上所作《内篇》。那时,汉武帝刘彻才19岁。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汉武帝公布二十四节气体系。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中,才正式由朝廷最高当局发布二十四节气体系,至今(2017年)已有2122年。

   中国“二十四节气”所包涵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相当广泛而且深刻。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全国使用《太初历》开始,“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首次联系起来。直接与间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将天文、数学、农学、气象、医学、养生、保健、旅游、文学、艺术等等融为一体。二十四节气与每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成为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行动实践的重要知识。《太初历》成为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从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与汉代的太初历大同小异。

   根据史书的记载,对制定《太初历》的最大贡献人是落下闳。落下闳“运算转历”,就是落下闳具体负责计算日、月、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运转的各种周期,以及这些“周期”的最小公倍数。《汉书》记载为“上元积年”和“太极上元”。落下闳为了推算历法的数据,必须在实测天象数据的基础之上。于是,落下闳制作“赤道式浑仪”,实际测定二十八宿的赤道距度(赤经差)。他根据实际测量和观测记载数据,“落下闳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即认为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2]

   落下闳对制定《太初历》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太初历》本身。先秦时代的古六历,是建立在“盖天说”的基础上,基本观点是“天圆地方”;落下闳实际制作“浑天仪”和“浑天象”,这个实物模型就是“天圆地圆”的“浑天说”的物理模型。落下闳是“道法自然”制作了“浑天说”的模型。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在《法言?7?4重黎》中写道:“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张衡(公元78-139年)在《浑天注》才写出文字:“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李约瑟写道:“据史籍记载,浑天说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西汉的落下闳(公元前140年-104年左右著称)。”

   直到今日中国还在应用的“汉历”(又称农历,阴阳历),都保留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奇数项称为“节气”,偶数项称为“中气”。《太初历》规定: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十一月,以正月为岁首,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统一起来;十九年七闰,但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中国的汉历科学化,更合符实际测定的天象。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大都与汉历,特别是二十四节气有关,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等。

   落下闳研制浑天仪,测定二十八宿的赤经差,他首次将二十四节气完整地纳入历法,并将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联系起来。“节气”是时间概念,可以精确到某时刻;“宿”(星座)可知太阳的位置,是空间概念,能精确到多少度。《太初历》使时间系统与空间系统对应。落下闳经过数十年的观测,他深刻知道:太阳运行到二十八宿的哪个位置,在我们的大地上应该哪个节气!于是,他才可能在《太初历》中规定: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方能使得二十四节气在历书的安排更为接近太阳在实际位置。同时,这种置闰的方法(包括十九年七闰),使得以朔望周期来定月所形成的一年(12个月或13个月)与太阳回归年平均长度更为接近,协调了日月的运行规律。

   落下闳的贡献,实测为据,要言不繁,内涵深刻,大道至简。用现代物理学的语言说,就是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将太阳运行的周期与月球的相位变化协调起来。落下闳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最大的独特贡献正在于此。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联系起来建构的系统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系统。浑天说、太初历是既有系统观测,又有逻辑体系。落下闳预言:“后八百年,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他知道他的算法是近似的。他知道他“运算转历”的数据只是在“逼近”天象。落下闳应用了:仪器观测法、渐进分数法、系统谐和法、周期逼近法。[4]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国古代有名副其实的科学!

   中国汉历基本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周易》,遵循“阴阳互补原理”。因此,中国汉历既要观测太阳的运动规律,又要观测月亮的运动规律,故一定的“阴阳历”。基本的核心思想又要遵循“五行生克原理”,要包容“木、火、土、金、水”这“五星”的运行周期。更为重要的要遵循中国哲学“天地人合一”的整体原理。故汉历一以贯之地将“天干”“地支”排列组合的“干支周期”:六十年、六十日,包含在历法周期之中。使得中国的汉历无论如何改革,但是一年一年,一天一天依照“干支周期”排下去,从古至今是不会发生差错的。这对于历史研究和考古,极有价值,非常具有科学性。